中国独立电影导演有哪些

shipinjianji 2022-06-06 17:58 行业知识

韩帅
代表作:《汉南夏日》《一九九九》
 
毕业于央视戏剧学院,编剧、导演。代表作:短片《一九九九》《东尼与明明》《最后一镜》,长片处女作《汉南夏日》获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十佳影片,另著有《新感觉电影——娄烨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形式特征》。
 
王裕言
代表作:《One Thousand and One Attempts to Be an Ocean》《所有动作都应杀死风》
 
王裕言就读于法国当代视听艺术创作和高等艺术研究院,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曾获罗帕克画廊美术大奖赛奖项,瑞士Prix Analix Forever奖项,作品曾于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巴黎东京宫Do Disturb表演节,理查德基金会等机构展映。其新作品《One Thousand and One Attempts to Be an Ocean》入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本片将运用各个网络视频构建抽象叙事,导演2019年的作品《所有动作都应杀死风》曾入围第三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施佳妍
代表作:《寻找莹颖》
 
施佳妍正在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就读新闻系硕士,2020年她完成首部纪录片《寻找莹颖》(Finding Yingying),讲述三年前中国留学生章莹颖被绑架遇害案件始末,本片于去年12月11日在北美影院上映,并入围西南偏南电影节。
 
李冬梅
代表作:《妈妈和七天的时间》
 
李冬梅,2020年编剧兼导演的艺术长片电影《妈妈和七天的时间》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并提名欧洲电影联盟奖-威尼斯日十佳影片,同年入围第2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单元和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主竞赛“藏龙”单元。2021年,获得第四十四届哥德堡国际电影节英格玛·伯格曼十佳国际影片处女作奖。
 
李蔚然
代表作:《我在家中渐渐消失》
 
李蔚然生于北京,现居柏林。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戏剧本科和欧盟DocNomads纪录片导演学士学位。她的作品在曾在世界各地多个电影节放映。李蔚然曾经在欧洲,南美洲和东南亚旅居十年。她的作品常常关注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和当代文化归属感。
 
敬然
代表作:《落地生》
 
敬然,中国内地导演,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Tisch学院导演系。2020年7月,凭借电影《落地生》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
 
季竹青
代表作:《加害者,被害人》
 
85后青年导演、编剧、制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硕士MFA,中文,英文,韩文三语。2015年,获得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十佳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2016年,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具有商业潜力奖”和"美国MPA大奖”。2018年底,在马来西亚拍摄了首部导演长篇处女作《加害者,被害人》。
 
赵若冰
代表作:《四川好女人》
 
赵若冰 (Sabrina Zhao),96年生,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获电影新媒体创作和文学研究的荣誉学士学位。目前驻扎在加拿大,于约克大学攻读艺术硕士学位(MFA)。至今她已创作多部短片及中长片,《四川好女人》是她首部个人长片,引用布莱希特的同名剧本,探索的表演及想象空间。
 
宋思琪
代表作:《妹妹》《硬币》
 
宋思琪 出生于中国,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硕士。她的动画短片曾在奥斯汀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展上获奖,并在许多电影节上展出,包括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等。她是2018年莱卡动画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是电影独立项目的参与人。2018年作品《妹妹》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 十佳动画短片提名。
 
杨圆圆
代表作:《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上海来的女士》
 
杨圆圆,1989年出生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并获摄影本科学位,目前工作居住在北京、旧金山或纽约。杨圆圆通过影像、摄影、艺术家书与表演等多种媒介实现视觉叙事。
 
2018年,她在纽约的Art in General与UnionDocs进行驻地。2019年,她的处女短片电影《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入围多部国际电影节包括美国亚特兰大电影节、卡姆登国际电影节、亚美国际电影节、台湾国际影展等。目前,她的首部长片《女人世界》正在后期制作中。
 
艾晓明
代表作:《关爱之家 》《天堂花园》
 
艾晓明,文学博士。现为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副主任,中山大学“妇女研究与性别教学”项目主持人,“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项目主持人,中山大学性别教学论坛召集人。纪录片作品有:《关爱之家》《天堂花园》等。
 
吴超
代表作:《追逐》《发生》
 
吴超1977年出生于四川,毕业于法国南希国立高等艺术学院。以往作品有《第一部电影》《追逐》《发生》,曾参加维也纳独立短片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手机电影节、韩国首尔国际动画节。
 
炭叹
代表作:《游戏时光》
 
炭叹,当代艺术家,独立电影人,大学教师。现工作、生活在北京、武汉。作品曾入选加拿大Images Festival影像艺术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等。 炭叹 目前在武汉展开关于疫情的日常写作。
 
马秋莎
代表作:《必须是美丽的》《黎明是黄昏的灰烬》
 
马秋莎2005年毕业于央视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是中国十分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之一,其创作包括摄影、图片、影像、装置、体魄、表演、绘画等多种媒介。常以细腻、化的个体经历探究人与人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由此对应中国当下生活中集体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苗颖
代表作:《盲区》《健康的畏惧》
 
苗颖是一位居住在因特网,局域网和她的智能手机上的网络艺术家。苗颖尝试探讨这些媒介的各个可能性,以此来关注日益改变我们生活的网络。她自2007年的作品《盲区》(google.cn屏蔽词汇字典,后于纽约西州双年展中展出),就专注于网络艺术,特别是其土生土长的中国网络。她的作品描述了她与网络审查之间的 “斯特哥尔摩” 情节,网络审查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限制同时也是网络“自我审查”的源泉。她的作品同时探讨中国网络环境下由的“自我审查”所产生的无限创造力,如网络迷因,弹幕和微信表情等。
 
刘诗园
代表作:《证据》《迷失出口》
 
刘诗园2009获央视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学士学位,2012,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硕士学位。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舞台剧、空间装置等多个领域,其艺术实践展现出一种不受地域限制的视觉语言。
 
史立红
代表作:《唤醒绿色虎》《怒江之声》
 
史立红,环境纪录片导演,曾为英文《中国日报》记者,中国最早的民间环境动作推动者之一。她曾积极参与了民间“保护滇金丝猴”动作,并最早促进了民间对于藏羚羊保护的关注。她和丈夫奚志农共同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神秘的滇金丝猴》曾获2002年英国银幕电影节“TVE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个在该电影节获奖。从2004年起,史立红关注怒江和金沙江水电开发问题,并拍摄了纪录片《怒江之声》,该片曾入选2004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并为改善漫湾水电移民的境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米杰
代表作:《家以何安》
 
李米杰,作为项目的国际制片合作过多位奥斯卡和艾美奖得主的导演和制片,如 Jessica Yu, Mila Aung-Thwin 和JuliaReichert;她也曾参与过BBC和Discovery的节目制作。这些制作领域包括纪录电影,电视纪录片以及纪录短片。2019年她联合制片的《美国工厂》获得“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十佳导演奖”,该片被Netflix收购,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陆续入围各大国际电影节。她作为导演制作的短片 Walking into Tradition 于 2017年6月在 NHK 的“Inside Lens”栏目播出。 《家以何安》(Confucian Dream)是其执导首部纪录长片。
 
郭依菲
代表作:《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生于意志与硝烟》
 
出生于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2016级文学系研究生,二届“探索-北师大纪录片工作坊”学员,《伤口是阳光照进内心的地方》入围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展映单元和第17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作品展。2019年完成《生于意志与硝烟》入围西湖纪录片大会等多个影展。
 
施佳妍(前文重复 因《寻找莹颖》公映再次介绍)
代表作:《寻找莹颖》
 
施佳妍,生活工作于芝加哥,关注有色人种的权益及移民问题,《寻找莹颖》是其首部纪录片,入围2020美国西南偏南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
 
李红
代表作:《和自己跳舞》《回到凤凰桥》
 
李红,女,1967年生于北京。1991年起拍摄电视短片。1994年起拍摄纪录片,90年代末起“新纪录片动作”中的代表,《回到凤凰桥》获1997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郑琼
代表作:《出路》
 
郑琼,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发起人,每年在北京放映大量全球纪录片。2017年完成纪录片《出·路》。
 
韩萌
代表作:《江南弃儿》《遥望繁星》
 
韩萌,纪录片导演。曾任《新京报》摄影记者12年、澎湃新闻第六声(Sixth Tone)多媒体记者。2014年,他放弃12年的新闻记者工作,去美国进修。用一年多时间跟踪拍摄30个被美国的家庭领养中国的孤儿,完成《流美孤儿》系列图片故事,并在纽约时报刊登。新纪录片《遥望繁星》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刘茜懿
代表作:《天籁籁》
 
刘茜懿,1987年生于北京,影像艺术家,现工作和生活于东京和北京。201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她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留学,2012年获硕士学位,现读博士。《小格系列》的动画及绘画为个人制作时间最长的装置影像系列,从2008年制作至今;作为《小格系列》的延伸,2011年发表《草莓》、《HEY》等大型平面绘画作品。
 
张亚璇
代表作:《前门前》
 
张亚璇,影评人,影展策划人。1973年生于河北,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之后从事独立影像的评介和推广工作。作为影评人,长期为艺术杂志撰写独立电影专栏,与人合著出版《一个人的影像》,《故乡三部曲——贾樟柯的电影》,也是《电影+》系列丛书的作者之一;作为影展策划人,从2001年首届独立映像节起,在国内外多个城市策划过多次影展,也参与了不同影像动作的组织,积极推进国内独立影像推广平台的构建。近年来起介入到纪录片的制作,与Olivier Meys一块执导了纪录片《前门前》,也是《秉爱》的合作制片。
 
郝敬班
代表作:《正片以外‎》《我不会跳舞》
 
郝敬班2007年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获媒体和传播学学士学位,并在2010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学位。个展包括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的“新倾向:郝敬班”(2016);北京泰康空间的“过浪漫主义”(2016)。郝氏的群展包括巴黎庞毕度的“Prospectif Cinéma: Performing Dramas I”(2017);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何不再问?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台北关渡美术馆(2016)及日本广岛市现代美术馆(2015)的 “Discordant Harmony”;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民间的力量”(2015)和纽约 Jewish Museum 的 “Sight and Sound”(2014)。 于2016年,郝氏凭《正片以外》于上海双年展举行首映,并于同年以《北京舞厅》项目中的《下午场》和《正片之外》获颁第五届三亚艺术节华宇青年奖评妥会大奖。于2017年,郝氏获颁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大奖的年度青年艺术家奖,并夺得第六十四届德国Oberhausen国际短片节的影评人大奖。
 
方璐
代表作:《无名状态》系列《家务仪式》《广州新语》
 
2005年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平面设计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新类型系的硕士学位。她曾在博而励画廊、艺门画廊、箭厂空间、博尔赫斯当代艺术机构、空间站举行个展;作品曾在在旧金山的亚洲美术馆、卢贝尔美术馆、马尔玻璃方雕塑博物馆、OCAT 上海馆、尤伦斯当代艺术地、圣彼得堡的坦帕美术馆、央视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雕塑双年展等展出。 方璐是录像局的共同创始人之一,这是位于北京和广州的独立录像档案机构。
 
陆扬
代表作:《陆扬妄想罪与罚》《子宫战士》
 
陆扬1984 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目前生活并工作于北京和上海。2007-2010,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硕士研究生 2007-2004,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本科2015年,陆扬在北京公社举办了个展“陆扬妄想曼陀罗”。陆扬作品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央视美术学院美术馆、休斯顿当代美术馆、美国坦帕艺术博物馆等多地展出。她近期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第四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2014);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2015);第三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2016)等。陆扬曾被提名“皮埃尔·于贝尔奖”(2014)及“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艺术家”(2015)。她的公共收藏包括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K11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柴觅
代表作:《梦雀》《我知道 你也喜欢玩》
 
柴觅1985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居住在中国北京和美国洛杉矶。秉持着对于自我与外部环境的继续提问,她的艺术实践联通了动态影像、静态影像、绘画、装置、剧场等领域。她的剧场作品曾在法国、马拉西亚、韩国、美国、及中国的城市展现。动画作品在法国昂西、德国斯图加特等30多个国际动画节和电影节展映。曾获纽约CIVITELLA RANIERI基金会视觉艺术家奖学金;西班牙CANSERRAT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助学金;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海外驻留助学金;华盛顿话语华语电影双年展十佳动画短片奖、中国国际影展十佳影片奖、中国独立动画论坛论坛基金奖。曾在法国Centre Intermondes艺术地和个加拿大 La Bande Vidéo 媒体艺术地举办个展。
 
吴明晓
代表作:《鸟岛》
 
吴明晓,青年导演,生于宁夏银川,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导演编剧的电影作品有《不如跳舞》(2003)、《像他一样活着》(2004)、《鸟岛》(2008),其中《鸟岛》是其首部电影长片作品。
 
姜丽芬
代表作:《乡兮》
 
姜丽芬,1975年出生于浙江临安,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执导短片《新娘》,参赛2005年第10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参赛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参展2005年第18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2007年,编剧,导演,主演电影《乡兮》,参展2007年第2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
 
余孟庭
代表作:《二十岁的夏天》
 
本名余琼,独立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长期关注藏族文化,曾拍摄《二十岁的夏天》《居委会的圣火》《绿色长城》。新作《克珠的故事》正在制作中。
 
马维佳
代表作:《父亲与河》《抢狮头》
 
1990年出生于中国安徽, 201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视频,新媒体与动画部门,获得硕士学位。作品《父亲与河》《抢狮头》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动画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正在制作新的短片项目《河岸》。
 
邵玉珍
代表作:《我的村子2006》《我的村子2007》
 
邵玉珍1950年出生,生活和务农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自2005年参与村民影像计划,使用DV摄像机,完全以自己的方式,拍摄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村子里的人和事。在2005年完成了这个短片《我拍我的村子》之后,她依然保持着这个方式持续拍摄。代表作:《我的村子2006》、《我的村子2007》。
 
黎光
代表作:《99 AGAIN》《一个与六个》
 
黎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编导专业毕业。曾在中国有名导演张艺谋的多部影片中担任具体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做实习剪辑助理;《幸福时光》做场记;《英雄》做导演助理,在此期间黎光获得了丰富的影片实际制作经历。2002年,黎光执导的DV电影《99Again》,荣获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单元奖,并参展第九届香港短片电影节及德国奥博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
 
其2009年创作的关于电梯女工与六个中产阶级的纪录片作品《一个与六个》已尘封十年未问世,其中记录了徐静蕾等如今已非常知名的女导演。
 
顾雪
代表作:《牡丹花开》、《家庭会议》。
 
满族,导演、策展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内蒙古青年电影周联合创始人, 陆上行舟策展人,西宁FIRST青年电影周初选评委,草原电影工作坊策划。
 
叶云
代表作:《对看》
 
叶云,毕业于央视美术学院,现为自由创作人,从事影像、绘画等创作。代表作为纪录片《对看》系列。
 
沈蕊兰
代表作:《迦罗沙曳》
 
1993年生于江苏苏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2011-2018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习,并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创作以影像为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虚构部分,同时也撰写文本、小说,试图挖掘文字与视觉语言的交叉可能。作品《迦罗沙曳》在二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获得“潮汐”华语竞赛单元大奖。
 
 
马兰花
代表作:《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来自于南京的年轻独立电影人。就读于爱默生学院电影专业,主修导演与制片。曾连续两年担任电影组织Women in Motion的社长。《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获第13届FIRST影展十佳实验短片。
 
 
陈维佳
代表作:《钻石纽扣》《我的丢失之物》《无臂之爱》
 
1993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时期起探索以绘画、实验动画等多种媒介表达日常事物与私人化经历连接的可能,并持续挖掘图像中消逝与永恒,熟稔与疏离并存的关系。短片入围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西宁FIRST国际电影节、荷兰国际动画节(HAFF)、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推荐展映单元、韩国首尔国际动画节(SICAF)等。2016年担任Rome International Cinefest 评委。2017年举办⾸首个个展“寄居的时光”。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林思新
代表作:《拿弹弓的王子》
 
曾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电影导演专业,是一位专注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人性与社会性矛盾的青年海归导演。在旅美四年的学习中拍摄了十余部短片,其中《拿弹弓的王子》曾获得二届上海酷儿影展“十佳摄影奖”。
 
2018年,我们曾回顾了2017年的华语影坛导演创作状况,并盘点了30位过去20年来活跃在大陆独立电影和艺术片创作道路上的作者。而如今总结2018年度的华语电影世界,可以发现更多厉害的年轻创作者出现在了各大电影节,地方展映动作以及院线中,尤其在纪录片领域,以马英力,王男栿等人为代表的作者都奉献了社会议题绝佳的新片;
 
而在2019年柏林电影节上,相梓、曹斐等女导演的携手入围也展现了华语作者后浪逐前浪的良好态势;即将在院线公映的《过春天》也为类型片与作者性的连接带到了新的成熟度。在荷兰, 朱声仄《完美现在时》斩获鹿特丹金虎奖。
 
在3.8妇女节的契机下,[]再次选择出 30位大陆独立电影女导演,他们都曾完成视角下更具创造力的中国独立影像,在他们的镜头下,也可以看到崭新的影像版图和世界。
 
注:本文提及少数定居港台或海外,但曾经创作内地题材作品的导演,未列入已转型商业或创作完全偏离独立电影的女导演,主要在海外拍摄作品的中国女导演亦未提及。
 
马英力
代表作:《梦的背后》,《再见-你好》
 
马英力,纪录片导演,生于1965年一普通的家庭。她每天的生活都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敏锐的洞察力。在柏林德国电影电视院校(DFFB)学习电影制作。她的短片《一个沉默的暑天》及毕业作品《Miandi的日子》在3sat展播过。1998年她为ZDF制作了纪录片《再见-你好》。此后她曾长期担任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的编剧,合作了《推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兰心大戏院》,其中以《推拿》获得金马奖十佳改编剧本奖。她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关联纪录片《梦的背后》中担任导演,近身跟拍导演丈夫娄烨新作的制作过程,从前期筹备、拍摄现场、后期制作。知名编剧张家鲁、摄影包轩鸣、演员秦昊、 井柏然、宋佳等主创人员也现身说法。除了见证一部电影的诞生,更侧面察看中国电影制作的现状,真实展现摄影机外的世界。
 
魏时煜
代表作:《红日风暴》,《古巴花旦》
 
魏时煜出生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 长在西安。从1992年至1999年间,魏时煜在加拿大学习比较文学和电影, 于1994年在卡尔顿大学获硕士学位,于2002年在阿尔伯塔大学获电影博士学位。魏时煜在日本工作了两年, 然后移居香港,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2003年起,电影导演彭小莲和魏时煜拿起摄像机,追溯这场新中国大的文字狱。五年时间里,他们走访了26位胡风分子,四十多个家庭,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及图片素材,摄制成为首部民间记录胡风集团案的历史片《红日风暴》。2013年她完成了关于首位海外华人女导演伍锦霞的纪录片《金门银光梦》,2018年推出纪录片《古巴花旦》,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
 
王男栿
代表作:《海南之后》,《独生子女国度》
 
王男栿,来自中国江西,纪录片导演。因为家庭原因,王男栿十几岁的时候就辍学,后来靠自学念了当地大学的继续教学,又拿到上海大学的文学硕士。2011年留美学习,她在纽约大学就读期间,利用假期时间回国完成纪录片《海南之后》,本片帮助她入围了17年度的奥斯卡十佳纪录片15强,并在国际上获奖无数,18年她完成了二部纪录片《我是另一个你》,曾亮相18年的上海电影节。
 
王分
代表作:《不快乐的不止一个》,《箱子》
 
王分,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曾在上海谢晋明星院校和山东艺术学院学习,做过演员,中国当代新纪录片导演之一。纪录片《不快乐的不止一个》2001年在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新浪潮奖。故事片《箱子》于2007年获大学生电影节十佳处女作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单元最受大学生欢迎电影奖,并先后入围东京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慕尼黑电影节等。
 
曹丹
代表作:《龙船》,《父亲的旅程》
 
1972年出生于广州的曹丹,由于家庭的艺术氛围和来自父母的影响,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学习。自1997年起,便作为画家、导演和设计师等多重身份,生活于中国和法国。在整个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曹丹不但对设计、建筑和电影充满兴趣,在随后的工作经历中,曹丹也曾经从事过广告、漫画出版、纪录片等各个工作,代表作有《龙船》,《父亲的旅程》等。
 
米娜
代表作:《手语时代》,《梧桐树》
 
米娜,出生于重庆,现居北京,独立纪录片导演。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士学位取得后,于央视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研究生毕业。2002年起于苏青一块创作纪录片《白塔》、《手语时代》、《老唐》、《梧桐树》等,曾入围山形国际纪录片节,釜山电影节,马赛纪录片节等诸多国际影展。目前她也在北京宋庄经营自己的米娜餐厅。
 
周燕
代表作:《猫山》,《无法漂移的陆地》
 
编剧,导演。作品多关注家庭创伤、离散、身份认同,编剧作品《小火车》,纪录片作品《时光不倒流》,《猫山》,《无法漂移的陆地》,短片作品《失落之地》、《巴比伦少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都灵国际电影节、巴西圣保罗短片国际电影节等20多个国际电影节。
 
白雪
代表作:《过春天》
 
白雪,2007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方向)本科毕业;2013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MFA艺术硕士。2007年,毕业作品《卡门》获得第四届“中日韩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作品展映”“厉害影像作品”奖,同年入围台湾举办两岸三地学生影展。2017年参加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二届CFDG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暨“青葱计划”),并荣获五强。2018年执导的电影《过春天》入围第4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DISCOVERY单元开幕影片,荣获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十佳影片。
 
相梓
代表作:《再见,南屏晚钟》
 
导演相梓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在院校结识了处女作《再见,南屏晚钟》的制片/摄影师José Val Bal,相梓前往美国学习电影前,也曾在栗宪庭电影学院进修,她还创作有大量诗歌,小说作品发表在国内外文学刊物中。《再见,南屏晚钟》获得第69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评委会特别奖。
 
 
余天琦
代表作:《寻梦深圳》,《中国梵高》
 
余天琦,获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以及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和媒体教学研究地博士学位。她研究的领域涉及纪录片、业余影视文化、电影艺术、艺术和记忆,以及中国和东亚的影视文化。余天琦是《中国的网络一代:21世纪的影视文化》(Bloomsbury出版社,2014年5月)的编辑之一。她的文章经常在《中国独立电影》、《纪录片研究》以及《业余电影制作:家庭电影、资料以及网络》(Bloomsbury出版社,2014年)等刊物上发表。电影作品有《寻梦深圳》(探索频道,2007),《家的记忆》(DSLCollection收藏,2009),《中国梵高》(2016)。
 
董雪莹
代表作:《入戏》,《炼爱》
 
董雪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作品:纪录电影《入戏》入围41届哥德堡电影节(北欧区最大电影节),于瑞典时间2018年1月30在哥德堡首映,入围2018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竞赛单元。其新项目《炼爱》获得2018二届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优选提案。
 
张苹
代表作:《冬天回家》,《土制没药》
 
张苹1977年生,藏漂十年,现居北京,现从事文字、艺术工作,影像作者。2017出版物《找一个背风向阳的草坡睡个觉》(上海三联出版社),影像作品《土制没药》 2014-2015,影像作品《冬天回家》《No land》。
 
徐晓东
代表作:《我被一只过路的云雀生在这里》
 
徐晓东,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有小说与剧本创作若干,出版有《遇到万玛才旦》,2013年完成纪录片《我被一只过路的云雀生在这里》,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邹雪平
代表作:《饥饿的村子》,《吃饱的村子》
 
邹雪平1985年出生于山东滨州。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2010年起参与到草场地的“民间记忆计划”,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邹家村,采访老人讲述过去的历史和记忆。之后每年都会返回到村子,2012年尝试和村里的老人、孩子一块为“三年饥荒”期间中的逝者,做了个纪念碑祭奠。2013年继续回村,发现村子的环境问题,尝试参与其中改变等。2014年和村里的孩子们一块建立图书室。创作的纪录片有:《娘》(2008)、《饥饿的村子》(2010)、《吃饱的村子》(2011)、《孩子的村子》(2012)、《垃圾的村子》(2013),《傻子的村子》(2014)。
 
宋婷
代表作:《宫殿之城》,《回家的路》
 
宋婷2012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NYU TISCH)获电影制作MFA学位,2007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英语文学和金融学双学位。2012年她回到中国后参加大量独立和商业电影、纪录片拍摄工作。导演作品《宫殿之城》《回家的路》《我爸爸的卡车》等。
 
康宇琪
代表作:《多米诺最后的日子》,《小智慧》
 
康宇琪,蒙古族青年女导演,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长于北京。五岁起学习绘画。十六岁赴加拿大就读高中,十九岁在大学主攻绘画专业,毕业后在加拿大知名画廊从事策划。在离开画廊后,她做了为期两年的教师工作,分别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印度,尼泊尔,等国担任艺术教师。两年后,她赴纽约在纽约视觉学院获得了社会纪录片硕士学位,2017年,她导演并监制的处女长篇作《小智慧》入围世界各大影展包括:釜山国际电影节,西南偏南电影节 (SXSW),上海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
 
刘紫微
代表作:《我心雀跃》
 
刘紫微,2005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待过IT公司,也做过生意,处女长片《我心雀跃》经历三年的筹备在2016年问世,获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十佳导演”提名;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十佳影片提名。女主演孙伊涵获得十佳演员奖。
 
滕丛丛
代表作:《送我上青云》
 
滕丛丛200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联合作业《那时年纪小》获第五届韩国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大奖,长片处女作《送我上青云》由姚晨的坏兔子影业制作,即将完成。
 
李冉
代表作:《露西亚》
 
李冉导演现居北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得到全额奖学金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国际法硕士。在读硕士期间,李冉在荷兰独立拍摄了纪录短片若干,多次入围国际影展。受到纪录片成功的鼓舞,李冉前往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攻读导演。《露西亚》是她在布拉格电影学院独立制片的学位作品,这部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完成耗时半年的短片获得荣誉包括“第十三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年度剧情片奖、集美·双栖青年影展”十佳剧情短片奖、提名“第十届 FIRST 西宁青年电影展”十佳短片、入围“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十佳短片以及欧洲、北美、拉丁美洲、非洲等50余个影展主竞赛单元,并获10余个奖项。2017年10月,李冉入选第九届台北金马电影学院,并与吕柏勋 、谢丽伶联合指导《暗涌》。目前,李冉正在准备她的首部剧情长片《我们不能白头偕老》,该项目曾入围 2017年第11届 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单元。
 
王丽娜
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
 
王丽娜,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获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 十佳影片,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评委会奖。
 
郑陆心源
代表作:《在死海里醒来》,《她房间里的云》
 
郑陆心源,杭州人,2017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制作MFA硕士研究生。作为年轻的影像创作者,她从文字到平面摄影、街头艺术,纪录、剧情、到半虚构、展场,在实验与表达的形式和边界上做持续的尝试。《在死海里醒来》入围张献民新导演十荐,其他个人短片作品曾入围纽约Tribeca电影节,中国独立影像展、FIRST青年电影展等。首部剧情长片《她房间里的云 》获2020年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
 
《她房间里的云》获鹿特丹金虎奖
 
曾茜
代表作:《废城记》,《伴儿》
 
曾茜,导演,制片人,1983年生,湖南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曾任《阳光卫视》制片人、编导,开创和制作思想文化类访谈节目《子夜》500余期,采访两岸三地学者文人逾百人。曾任腾讯网文化频道编导、策划。偶有撰稿随笔散见报刊杂志。纪录片作品有《废城记》Wandering Village、《伴儿》Companion。
 
郭容非
代表作:《我是仙女》,《中国马拉松的“黑中介”》
 
郭容非,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毕业于纽约大学新闻与纪录片专业。处女作纪录短片Fairy Tales(我是仙女)曾获得2016年学生奥斯卡奖,以及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十佳短纪录片奖,参展40多个国际影展,包括北美最权威的纪录片电影节Hot Docs, 纽约纪录片电影节,圣路易斯国际电影节等。她的作品曾在半岛电视台、腾讯、VICE、Fusion TV等多平台播放。现就职于界面新闻旗下箭厂视频,参与拍摄过30多部短纪录片。她同时兼职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博尔顿大学全媒体国际新闻硕士项目。
 
女拾穗者:5位青年纪录片导演谈创作
 
谭墨
代表作:《失眠》,《诗的破格》
 
谭墨,江苏淮安人,2010年曾在北京栗宪庭电影院校进修,2018年波兰电影电视戏剧院校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现居北京。凭借两部短片《失眠 》和《诗的破格》入围二届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在相梓导演获得2019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评审团奖作品《再见,南屏晚钟》中担任副导演。
 
私影像之夜,在波兰和淮安“失眠”
 
张嘉玲
代表作:《无名之状》
 
王男袱与张嘉玲(右)
 
张嘉玲,纪录片导演,毕业于纽约大学纪录片专业。曾先后供职于纽约时报北京分社、亚洲协会纽约总部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电视台北京分社。2017年的纪录片《无名之状》拍摄因工致病的小人物易叶挺,试图用一己之力,努力改变中国电子工业禁“苯”的故事。
 
王静
代表作:《从上海到平遥》
 
王静毕业于清华大学,纪录片《从上海到平遥》入围中国国际影展,影片以从上海迁到平遥的针织厂女工郁竹青及其家人为拍摄对象,以视角窥看三线建设,记述了郁竹青一家在一年之间经历的过年、搬家和回乡探亲等事件中的温情与冲突。
 
杨宇菲
代表作:《姑婆》
 
杨宇菲,1990年生于广东梅县,201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6年硕士毕业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方向。目前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攻读人类学博士。纪录片《姑婆》获2017年度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奖“影片奖” ,2016 海上影展暨论坛 新锐纪录片奖,2016 二届中国研究生影视人类学论坛 一等奖,2016 第四届中国国际影展国内竞赛单元 三等奖等
 
竹原青
代表作:《人型容器》,《星溪的三次奇遇》
 
青年导演,剪辑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作品《人型容器》通过多层碎片式剪辑方式讲述了一位女导演的女心独白,个人风格强烈,曾入选科隆-多特蒙德国际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首尔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十余个电影节展。2016年在梅峰执导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中任剪辑师,该片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十佳艺术贡献奖。《星溪的三次奇遇》系竹原青自编自导的长片电影处女作。
 
牛小雨
代表作:《青少年抑制》《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今年才25岁的合肥女孩牛小雨,目前还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实验影像专业。本科到研究生期间,她根据自己和家乡合肥的故事改编拍摄了两部短片。她新的一部作品《青少年抑制》提名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提名十佳剧情短片。根据2013年的首部短片《鱼花塘》所脱胎而成的新项目——《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经历了FIRST实验室确认将成为她的长片处女作。
 
申迪
代表作:《动物凶猛》《好生意》
 
申迪,1994年出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13届编导专业。凭借拍摄于老家大连庄河的毕业作品《动物凶猛》(原名《乌玛》),获得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十佳剧情短片提名、入围金荷奖,并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荣膺二名。目前正在筹备个人首部长片《好生意》。
 
30位大陆独立电影女导演推荐(2018版)
 
马莉
代表作:《京生》,《无镜》,《囚》
 
马莉,197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独立纪录片作者。2007年,马莉导演深入到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藏区,将镜头对上位于四川石渠,世界上海拔更高县城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色须寺,并于2010年创作完成纪录片《无镜》。2011年,在位于北京的“上言方”村持续拍摄6年后,她完成了纪录片《京生》的创作。之后的5年,马莉导演来到中国东北某病院进行长期拍摄,于2017年制作完成“人的困境”第三部作品《囚》,获2017金马十佳纪录电影。
 
季丹
代表作:《老人们》,《哈尔滨旋转楼梯》,《危巢》
 
季丹,独立纪录片作者,1996年起拍摄纪录片,现居住于云南。季丹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赴日留学,1993年起用Hi-8摄像机拍摄纪录片。季丹先拍摄的题材,是东北少数民族及战后日本残留妇女;1994年至1997年,她在西藏拉孜生活,拍摄当地的藏民的影片《老人们》参展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2001-2002年,她在陕北府谷县农村拍片,2002年又拍摄北京的一家临终关怀医疗院。
 
主要作品有:《日本战后残留妇女在中国》(1998)、《老人们》(1999)、《贡布的幸福生活》(1999)、《地上流云》(2006)、《空城一梦》(2007)、《哈尔滨旋转楼梯》(2008)、《危巢》(2010)。
 
冯艳
代表作:《长江梦》,《秉爱》
 
冯艳,纪录片导演。80年代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日本文学专业。1988年赴日学习环境经济学,之后在那里生活到2002年。1993年,她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山形电影节与纪录片相遇,并由此认识到小川绅介的著作和电影。之后,她将《收割电影:小川绅介的世界》一书翻译成中文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出版,同一时期也起了她的纪录片实践。
 
1994年,冯艳首个进入到三峡库区考察和拍摄。之后几年的时间里,她陆陆续续地前往三峡拍摄,因此她对那里有着特别的感情,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秉爱》和《长江边的女人》都是冯艳导根据这些素材整理、剪辑、制作的。其中《秉爱》,参展2007山形纪录片节、温哥华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西班牙“观点”电影节、香港、尼昂电影节等, 曾获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郭小橹
代表作:《我们曾经的无产者》,《中国姑娘》
 
郭小橹,作家、电影工作者。1991年毕业于浙江省温岭中学。1993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2000年获电影美学硕士学位,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大学访问学者。
 
郭小橹兼具小说家、评论家、编剧、导演数种身份,曾出版长篇小说《芬芳的三十七度二》、《我心中的石头镇》,电影理论文集《电影地图》、《电影理论笔记》等书;编剧作品《网络时代的爱情》、《汪洋中的一条船》等。执导《中国姑娘》曾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大奖。
 
黄骥
代表作:《鸡蛋与石头》,《笨鸟》
 
黄骥,1984年生于湖南,在偏远小镇生活和长大。2003年-2007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大二时在湖南老家独立拍摄纪录片《地下》,被香港中文大学收藏。大三时编剧的《玲玲的花园》获德国科隆中国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奖。大四毕业同年冬天在湖南老家导演首部短片《橘子皮的温度》,参加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导演的首部长片《鸡蛋和石头》同样拍摄于湖南老家,再次全部使用了非专业演员,并获得2012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老虎奖。西班牙拉斯帕尔玛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2017年推出《笨鸟》,入围柏林电影节及金马奖等众多影展。
 
杨弋枢
代表作:《浩然是谁》,《路上》
 
杨弋枢,江苏海安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系副教授。曾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兼职博士后研究工作,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访问学者。纪录片《浩然是谁》曾入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第四届CIFF十佳纪录片展映单元。2014年推出剧情片《一个夏天》。
 
文晏
代表作:《水印街》,《嘉年华》
 
文晏从2006年至2014年,先后担任电影《夜车》、《牛郎织女》、《春梦》、《白日焰火》的制片人,以其专业树立了独立制片人的行业标准。其中,《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斩获十佳影片金熊奖和十佳男演员银熊奖。
 
2013年,文晏编剧并导演了处女作《水印街》,该片入围威尼斯、多伦多、鹿特丹等多个国际电影节。2017年新作《嘉年华》入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金马十佳导演奖。
 
杨荔钠
代表作:《老头》,《家庭录像带》
 
杨荔钠,1972年出生,少年学习舞蹈,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戏剧演员,主演贾樟柯电影《站台》,拍摄有记录片《老头》、《家庭录像带》。2013年推出剧情片《春梦》第4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9年推出《春潮》,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
 
贾恺
代表作:《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
 
贾恺,陕西绥德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硕士,现为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讲师,翻译出版过《弗拉哈迪纪录电影研究》等三种著作,参与制作过纪录片《夜行人》、《皮鞋,还是草鞋》、《百步街》等,为多个电视台制作过大量纪实节目。与纪录片导演黎小锋联合完成《我最后的秘密》,《遍地乌金》,《昨日狂想曲》等独立纪录片。
 
刘伽茵
代表作:《牛皮》,《牛皮Ⅱ》
 
刘伽茵1981年生于北京。高中时代即明确了做电影的决定。《牛皮》是她的首部剧情长片,也是在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现任教于电影学院文学系,2009年拍摄完成了二部影片《牛皮Ⅱ》。
 
处女作《火车》(17分钟短片;获第9届大学生电影节十佳导演奖), 《牛皮》(第55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和"卡里加里电影奖";第2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录象竞赛单元"金奖;第24届温哥华国际 电影节"亚洲龙虎竞赛单元"十佳影片奖), 《牛皮2》(入围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影展) 第3届韩国首尔数字电影节 获蓝变色龙奖以及白变色龙奖(观众奖) 2009台北金马影展 华人独立影像单元。
 
宋方
代表作:《告别》,《记忆望着我》
 
宋方,新锐女导演。曾就读于比利时国立高等观赏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6年参演侯孝贤导演的法语电影《红气球》,在片中饰演Song。2009年导演了毕业作品《告别》 ,该片获第62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二等奖,第11届韩国首尔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和数码短片”大奖。2012年《记忆望着我》获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十佳处女作。2020年新片《平静》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举行颁奖典礼,影片《平静》获得CICAE艺术电影奖。
 
曹斐
代表作:《煤市街》,《三元里》
 
1978年出生,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在大学期间导演舞台剧、兼职做广告美术指导,1999年拍摄首部DV独立短片《失调257》,获邀参加多个国际艺术展和影展。随后拍摄的《链》、《起舞》、《手语》、《滑动》均获得很大关注。2001年毕业后继续展开影像艺术创作,作品有《狗》、《给我一个吻》、《嘻哈》、《角色》等作品。2003年与欧宁合作拍摄实验纪录片《三元里》,参加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05年拍摄首部纪录长片《父亲》参加首届莫斯科双年展。
 
唐晓白
代表作:《完美生活》,《爱的替身》
 
唐晓白,女,出生于1970年,北京人。北京大学毕业。后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之后于央视戏剧学院修读两年。经历这番艺术实践,她终于将兴趣集中在电影上,先是场记,继而写剧本,后来做起导演。2008年,因执导电影《完美生活》获温哥华电影节十佳电影“龙虎奖”。
 
李玉
代表作:《观音山》,《苹果》
 
李玉,山东人,1976年出生。1996年执导首部电影《姐姐》踏上导演生涯。2001年执导电影《今年夏天》获得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题材电影奖。2002年凭借《今年夏天》获得第五十一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十佳亚洲影片”特别奖。2007年执导电影《苹果》提名第五十七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十佳影片金熊奖。2010年凭借电影《观音山》获得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十佳艺术贡献奖。李玉的代表作品有《姐姐》、《观音山》、《苹果》。
 
王一淳
代表作:《黑处有什么》
 
王一淳出生于1977年2月4日,大连外国语大学法语本科毕业。代表作:剧情长片《黑处有什么》,该影片是她的电影处女作 ,王一淳凭借本片获得2015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十佳导演。
 
尹丽川
代表作:《公园》,《牛郎织女》
 
尹丽川,1973年生于重庆,祖籍江苏,自由作家、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及法国ESEC电影院校。出版有小说、诗歌合集《再舒服一些》。作品发表于《天涯》、《芙蓉》、《现场》、《北京文学》等,为70年代作家代言人。2001年5月出版小说集《再舒服一些》,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贱人》, 2006年执导长片处女作《公园》,二部作品《牛郎织女》在戛纳入围了“导演双周”竞赛单元。
 
黄儒香
代表作:《回家》、《张博士》
 
黄儒香,七十年代出生于成都,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做过记者和编导。2000年起独立制作记录片。作品有《回家》、《张博士》、《在路上》。
 
德格娜
代表作:《告别》,《生生不息》(制作中)
 
德格娜出身于电影世家,走进电影艺术这扇大门,可以说是从小受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父亲塞夫、母亲麦丽丝都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曾拍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东归英雄传》等作品。2015年凭《告别》获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十佳影片,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 国际交流基金亚洲地特别奖。
 
王晶
代表作:《街口》,《长风镇》
 
王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首部剧情长片《街口》(2007)获中国独立影展评审委员会奖、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一等奖,并入围鹿特丹、香港等国际电影节。联合拍摄《早餐、午餐、晚餐》(2010)入围鹿特丹、台北等三十多个国际电影节。长片剧本《长风镇》入围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之金马创投会议;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之金马创投会议“WIP”单元;获第2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基金”;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创投会两项创投大奖;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2016十佳青年导演电影项目奖”。
 
在侯孝贤的家乡,她造了一座关于电影与乡愁的小镇
 
章梦奇
代表作:《自画像和三个女人》,《自画像:47公里之死》
 
章梦奇2008年毕业于央视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通过剧场及纪录片创作“自画像”系列作品。曾创作剧场作品《自画像及和母亲对话》、《自画像及自我性教育》。《自画像和三个女人》是作者首部纪录片长片作品。《自画像:47公里之死》曾入围北京独立影像展,山形国际纪录片节。
 
杨明明
代表作:《女导演》,《柔情史》
 
杨明明,1987年生于北京,独立导演,回族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12年完成处女作《女导演》,入围北京独立影像展等多个影展,2018年新片《柔情史》入围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
 
曾赠
代表作:《明月的暑期日记》,《云水》
 
曾赠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1级硕士毕业生,师从导演章明,短片《明月的暑期日记》入围多个影展,2018年凭借长片处女作《云水》入围第47届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BrightFuture”单元。
 
吴娜
代表作:《行歌坐月》,《最美的时候遇见你》
 
导演吴娜,侗族,生于1987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2009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学学院。《行歌坐月》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曾出演过《我爱高大全》、《一个人的城市》、《南方》、《兰亭》等影片。
 
朱声仄
代表作:《失焦》,《又一年》
 
朱声仄,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及新媒体专业研究生。2010年,她与杨正帆共同创立了Burn The Film工作室。代表作有:《失焦》,新片《又一年》,曾入围山形,蒙特利尔等多个国际纪录片影展。2019年作品《完美现在时》 获得鹿特丹金虎奖。
 
张子木
代表作:《有福的人》,《火锅店的爱人们》
 
张子木,动态影像作者,研究者,CIFA(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策展人,月光放映计划(落地于广州上阳台共治实践空间)联合发起者。目前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的博士项目。曾创作纪录片《有福的人》,《火锅店的爱人们》,《小北来信》。
 
生态影像,人类世中的观看与行动
 
陈橙
代表作:《候鸟》,《春风吹过城市广场》
 
陈橙,电子通讯本科毕业转读电影。创作年表:《候鸟》(2013),香港浸会大学艺术硕士课程毕业作品,2013年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参展,201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作品联合展参展;《情书》(2011),香港浸会大学艺术硕士课程习作;《鱼》(2011),香港浸会大学艺术硕士课程习作,2011年澳门原创录像展铜奖;《蜗牛》(2010),香港浸会大学艺术硕士课程习作;《再见》(2010),香港浸会大学艺术硕士课程习作。2017年完成长片处女作《春风吹过城市广场》。
 
刘姝
代表作:《孩子》,《小荷》
 
刘姝,电影编剧导演。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现居北京。作品《小荷》: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竞赛片;第23届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竞赛片;第14届布拉迪斯拉法国际电影节竞赛片。作品《孩子》:2009年韩国首尔数码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展映片;中国独立影像展展映单元。
 
赵青
代表作:《我只认识你》
 
赵青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之后在上海电视台工作了12年。先后在《上海滩》、《纪录片编辑室》等专栏节目担任主持人、导演等工作,有着丰富的电视纪录片制作经历。纪录片《我只认识你》的拍摄制作从2012年持续到了2015年,这期间曾获得2012年第三届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十佳提案奖(CCDF),2013年度亚洲纪录片提案大会十佳提案奖(ASD);并入围2013年度香港亚洲电影节电影创投会项目(HAF),2013年度MIDA导演计划等,并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获广州纪录片节十佳纪录片。
 
张阴暗
代表作:《说废话的人》
 
张阴暗,1987年生于北京,200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本科,201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曾出版长篇小说《残翅》(2005年)、《独生》(2008年);短篇小说收录于《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2014)、《档口少女》(2014);拍摄独立纪录片《说废话的人》(2014)。
 
陈东楠
代表作:《偷》
 
陈东楠的首部作品《偷》讲述三个流浪街头的新疆小伙的故事,获纽约亚美影节十佳纪录短片,在世界多地展映。《声音的颜色》是她联合制片导演的影片,描述一位盲人对纽约的体验探索,获艾美奖提名,HotDocs首映。她在2015纽约亚美影展担任评委。作品可见PBS, NBC, 纽约电视台, Vice, 美国中文电视等。
上一篇: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下一篇:中国院线电影导演有哪些

猜你喜欢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13621000179(主管直线)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967号